新闻中心/ NEWS

我的位置:首页  >  新闻中心  >  深度除氟的技术原理:三大主流路径解析

深度除氟的技术原理:三大主流路径解析

更新时间:2025-10-15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10
  深度除氟技术旨在将水中氟离子(F⁻)浓度从超标值(如5-10mg/L)精准降至安全标准(≤1mg/L),广泛应用于高氟地下水净化、工业含氟废水处理(如光伏、电镀废水)。其核心原理是通过“物理吸附、膜分离截留、化学沉淀转化”等机制,实现氟离子的高效分离,三大主流技术路径各有适配场景,共同支撑深度除氟需求。
  一、吸附法:基于材料特性的氟离子捕获
  吸附法是饮用水深度除氟的主流技术,依赖吸附材料与氟离子的特异性作用实现分离:
  核心原理:选用具有高比表面积、强吸附活性的材料(如羟基磷酸钙、活性氧化铝、稀土改性沸石),通过“离子交换”与“化学络合”双重作用捕获氟离子——材料表面的羟基(-OH)、钙离子(Ca²⁺)等活性基团,与水中F⁻发生离子交换(如Ca²⁺+2F⁻→CaF₂),或形成稳定络合物(如Al-O-F化学键),将F⁻固定在材料表面。
  关键环节:材料需经改性优化(如活性氧化铝经硫酸浸泡活化,增加表面活性位点),提升吸附容量(通常≥10mg/g);吸附柱设计采用“逆流式”,延长水与材料接触时间(≥30分钟),确保F⁻充分吸附;当材料吸附饱和(出水F⁻>1mg/L)时,用稀HCL(2%-5%)再生,恢复吸附活性,实现材料循环利用(再生次数≥5次)。
  应用场景:适配中小型饮用水处理(如农村集中供水站),处理规模10-100m³/d,除氟效率≥90%,且不引入其他污染物。
  二、膜分离法:基于孔径筛分的精准截留
  膜分离法通过特殊膜材料的“孔径筛分”与“电荷排斥”作用,实现F⁻的选择性截留,适配高要求水质场景:
  核心原理:常用纳滤膜(NF)与反渗透膜(RO)——纳滤膜孔径1-10nm,表面带负电荷,可通过“电荷排斥”阻止带负电的F⁻透过(截留率≥95%),同时保留水中部分矿物质(如Ca²⁺、Mg²⁺);反渗透膜孔径<1nm,通过“分子级筛分”截留F⁻(截留率≥99%),实现水与F⁻的分离。
  关键环节:预处理需去除水中悬浮物(≤1NTU)、胶体(如用PAC混凝),避免膜污染堵塞;膜组件采用“错流过滤”,维持膜表面流速0.1-0.3m/s,减少浓差极化(避免F⁻在膜表面富集,影响截留效果);运行压力需适配膜类型(纳滤0.5-1.0MPa,反渗透1.0-1.5MPa),确保产水效率与截留精度。
  应用场景:适配工业高氟废水深度处理(如光伏行业含氟废水,F⁻浓度50-100mg/L)、饮用水制备,产水F⁻可降至0.1mg/L以下。
  三、化学沉淀法:基于反应转化的氟离子去除
  化学沉淀法通过添加化学药剂,将可溶性F⁻转化为不溶性沉淀物,适配高浓度含氟废水预处理:
  核心原理:向含氟水中投加钙盐(如氯化钙、氢氧化钙),使Ca²⁺与F⁻反应生成氟化钙(CaF₂)沉淀(溶度积Ksp=3.4×10⁻¹¹),通过沉淀分离去除F⁻;为提升除氟深度,需配合投加助凝剂(如PAM),促进微小CaF₂颗粒聚合(形成粒径≥50μm的絮体),便于后续沉淀、过滤分离。
  关键环节:需控制pH值(8-9,此时CaF₂溶解度较低)、钙氟摩尔比(≥2.5,确保F⁻充分反应);沉淀后需经砂滤+活性炭过滤,去除残留CaF₂颗粒(避免出水浑浊),使最终F⁻浓度≤1mg/L;沉淀物需妥善处置(如脱水后按危废管理),避免二次污染。
  应用场景:适配工业高浓度含氟废水预处理(如电镀废水,F⁻浓度100-500mg/L),将F⁻降至10-20mg/L后,再结合吸附法或膜分离法实现深度除氟
  三种技术路径可根据水质(F⁻浓度、共存离子)、处理规模、出水要求灵活组合(如“沉淀+吸附”“沉淀+膜分离”),确保深度除氟效果稳定达标,为饮用水安全与工业废水达标排放提供技术支撑。
苏州湛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
地址:昆山市高新区台虹路19号梦显产业园
邮箱:sales@szzqhb.com
传真:0512-50310052
扫一扫关注我们
SCAN

TEL:13301540120

扫码关注我们